有这么一个人,他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不仅是晚清时期的秀才,还曾是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一员;不仅如此,他的长子还是解放军中将身份,自己也曾主政上海7年,让上海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魔都”。
他是谁?他的一生为何如此的波澜壮阔,他又曾经历过怎样的跌宕起伏?
没错,他就是汪道涵,他是上海市市长,是海协会会长,是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也是一代佳话“汪辜会谈”的促成者,可以说汪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统一的伟大事业,也为中国最繁华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付出了毕生心血。
01 战火淬炼英才
1915年,当时还是民国四年,在安徽嘉山县(今明光市)的一个富庶之家,汪家长子,汪道涵降生了。他的父亲汪雨相饱含对治理淮河的愿望,为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孩起了“汪导淮”这个名字,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后来这个名字将会不再使用,他的儿子将会以另一个名字行走于中国的河山,当然那就是后话了。
汪道涵幼年时期也算是接受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受到父亲革命思想的影响,汪道涵自小就明白家国大义,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这样为他后面的人生际遇埋下了伏笔。1932年,当时18岁的汪道涵结束了中学的学习,凭借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后,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了对进步学生的残酷镇压和地毯式搜捕。汪道涵没能躲过凶残的反动派,被捕入狱。
后来在其父的出面以及我党组织的多方努力之下,汪道涵终于逃出生天,并开始参加中国地下组织活动。1937年,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改名汪道涵。可以说,从他的出生开始,就不断在接受了战火的淬炼,也正是在这铁与血的磨练下,汪道涵成长为了我党坚韧而又充满领导力的一名领导干部,并在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贡献了更多的力量。
02 从革命到治理
抗日战争打响后,汪道涵没有停下救国的步伐,而是在1939年重返故乡安徽,并在老家嘉山县发展出了当地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正好当时新四军正在扩充军备和员额,汪道涵凭借自己在当地的威望,很快就为急需员额补充的新四军带来了一支生力军,当地的第一支抗日游击队由此建立起来。
辗转到了1945年,由于在地方上工作能力出色,上级领导调汪道涵前往当时的苏皖边区,担任当地的诸多要职。后来国民党溃逃台湾省,新中国成立,汪道涵被任命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为中国机械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特殊时期,汪道涵不出意外地和许多老党员一样遭受了错误的对待,但他完全没有对此表达过怨恨,而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再次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能量,为我国新时期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方向。
于是在1980年,经过党和国务院的批准,汪道涵调往上海,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改革有点缓慢,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汪道涵开始对这座城市的各项工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与此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城市名片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汪道涵发话,必须把上海“魔都”的名片打出去!
在此之前,香港一直有“东方之珠”的美誉,而在汪道涵7年上海主政期间,上海不仅迎头赶上南方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还成功将上海“东方明珠”的名片传遍中国,更是奠定了上海“中国魔都”的地位,不可谓不用心!
03 暮年仍燃余辉
从上海主政结束后,汪道涵回到了北京,并在1987年当选中共中央顾委会委员,本来他那时所作出的功绩足以让他名留共和国青史了,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还没有完全结束。就在1991年12月16日,海协会在京成立,汪道涵被推举为会长,汪老也没有让中央失望,两年后的1993年,震惊世界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使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两岸局势放缓,为两岸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5年12月24日,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这片大地的老人终于走完了一生,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虽有不如意之时,却也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想必撒手人寰时,心头也是没有遗憾的吧。
汪老没有走完的路,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走完,祖国终究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辈也应当学习汪老的精神,踔厉奋发,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