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民间有添碗筷的传统习俗,其寓意一是“添丁添碗”,表示子孙满门,有添“福”之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筷),来年米谷停无(不)住”,有添“财”之意。
筷子,又称“箸”,它就如手指,能挑、能扒、能夹、能剥、能拌,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开始使用。《说文解字》曰:“箸,饭欹也。从竹,者声。”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制成的,两根小棍,助我们完成摄食大事,以后逐渐使用兽骨、金、银和象牙制作的筷子。筷子在先秦时代称“梜”,《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汉代启蒙读物《急救篇》中亦阐释曰:“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
到汉魏六朝时,筷子的使用已很普遍,且制作精良,光亮如镜。及至唐宋,筷子的用材十分珍贵,金、银、象牙、玉石都被大量采用,于实用性之外,还是达官显贵用于炫耀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明清时代,镶银筷子非常流行。据说,白银筷子在有毒的食物中一蘸,会很快变黑,能够起到检验食物,预防中毒的作用。由于明代南方的水上人家众多,他们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有停止的意思,乃不吉利之语,故时人用反义字改“箸”为“筷”(快),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
筷子在不同的时代也赋予了吉祥的寓意。过去,一些地方常将筷子作为嫁女的陪嫁物,当新人双双入洞房时,闹房的人一面往床上扔筷子,一面叫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朋友之间,常以筷子来显示团结的力量。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八双筷子祝福大吉大发,十双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小小的筷子,因各时期各地方的民俗,被注入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含量。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名胜旅游区专门定制、销售有特别纪念意义的筷子,上面印有名胜古迹或旅游纪念标记,以硬木、紫铜、玉石等为材料,结合景泰蓝、雕刻、烙画、镶嵌等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一双小小的筷子轻巧灵活,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可谓是中国的国粹。谁都不会否认,筷子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发明。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钟 芳
编辑:廖且为、张 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