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30,在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名门望族里,嘤嘤落地了一名女婴,这个孩子将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影响着我国现代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撼动了乃至世界医学领域。
作为一位“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但青蒿素的临床应用,作出对世界医学界的贡献,作为抗疟先锋,所有的大奖都向她蜂拥而来, 她就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名中国籍女性,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生)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一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这便是屠父给爱女取名的由来,意为:呦呦叫声的小鹿在嬉戏,寻声望去它们欢快的吃着艾蒿,“呦呦”一词便取自这里。
想必寄托着父亲对孩子的爱和期待。屠呦呦有四个哥哥,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自然被视为掌上明珠。1937年他们一家迁户到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姚宅。
说起姚宅,屠呦呦的舅舅便是这里的主人,也是屠呦呦幼年时期生活和启蒙的地方。她的舅舅是当时我国早期的留学派代表,先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又留洋法国,在巴黎大学主攻经济专业。
回国后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曾在上海就职,任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货币的研究,著有:《现代货币思潮及世界币制趋势》等金融货币的相关著作。
屠呦呦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世家,自然在教育上无可争议。1933年屠呦呦的哥哥屠恒学在赠予妹妹的照片背后写到:呦妹,学无止境,当你取得一点成绩时,千万不要以一时之利论得失,当你不幸失利的时候,你也不要就此而灰心。呦呦,坚持学习的治学态度终会有一天作出成果。
那时的屠呦呦只有14岁。短短几句话,写尽哥哥对妹妹的嘱托,自此,在书香之气弥漫的姚宅内,屠呦呦的学习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而是钻研了。
16岁的屠呦呦,中学时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当时的医疗手段还达不到,为治疗肺结核被迫停学,病愈后的屠呦呦深知病痛带来的折磨,此时她的内心也埋下了学医的种子,既希望自己能远离病痛,也寄希望于自己的专业能救扶大众,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却也是科学巨人最真诚内心。
1951年的夏天,高中毕业的屠呦呦毅然报考了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并被成功录取,此刻才是她正式踏入医药学的大门。一个冷门专业,一个与孤独为伴的职业,一个一生只能奉献给实验室的职业,屠呦呦的选择让大家摸不着头脑,更为一个花季少女的美好开始而担忧。
但屠呦呦说道:“年幼因病弃学的经历使得我向往医学,而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这也正是她选择医药学的意义。
屠呦呦大学的学习生活非常的枯燥和痛苦,常年与书籍和实验室为伴,对于20几岁花季年龄的少女来说,这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但是对于今后广深受疟疾折磨的病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福音。
也正因为有了屠呦呦,中国人在世界医药学领域彻彻底底地站起来了。
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心,她踏入了北京卫生部的药研所工作,正式开始了她对药学研究奉献一生的历程。
在药研所的日子,每天夜以继日的做实验,研究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半边莲,分析板蓝根的药理,研究冬虫草的化学成分等等,仿佛工作就是她大学生活的加强版。
为了科研事业,屠呦呦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为了科研,她抛家舍业奔赴实验室,在她的眼里,实验的数据,科研的成果才是她活着的意义。
1963年,嫁给自己青梅竹马的中学同学李廷钊。
婚后,家庭的义务她是一样没有尽到,不会做饭,不会收拾家务,甚至对于孩子都是全权托付给丈夫。但是,成功的女人背后,总得站着一个为她默默付出的男人,李廷钊就这样毫无怨言的支持屠呦呦的工作。
1969年,屠呦呦奔赴国家“523”秘密军事任务,前往海南岛抗疟。
那年,她的大女儿才4岁,小女儿才刚满1岁,嗷嗷待哺正是需要妈妈呵护的年纪,屠呦呦却头也不回的,为了家国事业,“抛家舍业”。狠心将大女儿送到全托幼儿园,把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托父母照顾。
此时,李廷钊受文革影响,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正在改造,他也同样需要屠呦呦。
等任务结束回到家,两个孩子和屠呦呦已是陌生人,小女儿甚至都不知道“妈妈”的含义是什么,面对孩子的疏远,屠呦呦却为了科研事业没有一丝的后悔。
1972年7月,一身疲惫的屠呦呦走在过道里,不知道人以为她因为工作而过度劳累,蹒跚的步伐,佝偻着背部,仿佛每走一步就要倒在墙边。
大家都很好奇这是怎么了?当我们听见“以身试药”,这四个字如惊雷般在我们脑中炸开,都惊呼到“这是疯了吗?
原来年初,青蒿素191号动物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喜悦的背后屠呦呦却是忧心忡忡,接下来就是临床实验,可又有谁可以担此重任呢?
当时美国不惜血本,筛选了超过21万种化合物,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抗疟疾药物,就这样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起该科研小组的组长。
疟疾的高发期在夏季,青蒿提取物191号如果按照正常的审批流程,一级一级汇报,传达,同意实验后,再招募志愿者试药成功,再投产投放在市场用于医疗,整整得过去1年时间,屠呦呦心系深受疟疾危害的病人,不觉得又是心头一紧。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屠呦呦亲尝191号药剂。此时的屠呦呦作为课题组的组长,深知自己身先士卒的重要。
当屠呦呦提出:“以身试药”这个想法时,大家听到她的这个决定后纷纷站出来反对,她如果倒下,对于青蒿的研究该何去何从,孰轻孰重,都不会同意屠呦呦以身试药。
目前研究而言,191号药剂只能证明对人体无毒,但真的用在人体,里面的变数谁都无法打包票。但是,屠呦呦对191号药剂充满了信心,作为课题组组长,也作为这个实验的担保人,屠呦呦毅然走向了“以身试毒”的路,她说:“我来当这个实验对象,没有人比我更适合”。
屠呦呦每走向实验室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随即拿起桌上的191号药剂,一饮而尽,此时大家面面相觑,也没有人再说话,只是每个人都攥紧了拳头,为屠呦呦捏一把,也为她鼓一把劲。
数日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青蒿素191号药物人体实验取得成功,那一刻,推开病房门的屠呦呦,那伟岸的身影,光辉的形象,已是用言语无法来形容。
寻找抗疟疾药物,那就如同在大海里捞针,“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正因如此,屠呦呦没有退缩,激流勇进。为了方便研究,当时实验室建在海南,那里曾是疟疾最为肆虐的地区之一,仅仅一年,海南因疟疾病发的患者就高达28万余例,居全国首位。
从春秋的《皇帝内经》到明代的“普济方”,再到民间偏方,这些都是屠呦呦的资料,甚至连残破的古书籍,食谱都不肯放过一丝有利于抗疟的机会。
整整三个月的研究,终于她归类整理出640种药物—《抗疟单验方集》,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有了研究方向后,接下来就是检验这些药物是否具有抗疟疾功效,实验的一次次结果才是最终答案。
爱迪生作为伟大的发明家,也是经历成千上万次失败之后,发明了灯泡,屠呦呦也是一样,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数据的整理,一次次失败后的总结,一次次让人想要奔溃的实验。
在 逐步看见曙光后,发现,青蒿的水煎剂不能抑制疟疾虫,但乙醇提取物对疟疾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很快又陷入瓶颈,青蒿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
执拗的屠呦呦始终不肯放弃对青蒿的研究,她认为一定是对青蒿还没有完全掌握。她怀疑是不是现有用来实验的青蒿质量不好,她又重新从各地方选品;是不是青蒿的其它部位还没有实验,她又从青蒿的根,叶片,枝干来做实验,反正是能想到的,她都会提出质疑,并尽快实验。
李廷钊戏谑道:“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泡在实验里面,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味。”
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历经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发现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以低沸点溶剂乙醚中提取有效成分,能够有效的抑制疟疾虫,也极大降低药物的毒性。
1972年,屠呦呦和其科研组提取到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成分,并将此物命名为:青蒿素。
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2016年为表彰她在青蒿素研究中突出的贡献,以其名字命名一颗小星星,她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
2019年9月17日,屠呦呦获得共和国勋章,也是这一天,8位加冕仪式中,2位女性中的其中一位。
还有很多的奖项冲着屠呦呦而来,获奖不胜枚
举,就是这样一位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低调,朴实的治学态度,却也遭来非议之声。
屠呦呦带领团队努力,在青蒿素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也因此,屠呦呦在2015年12月,斩获国际大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唯一一位获奖的中国籍女性。
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就和高额的奖金,却也遭来很多人都非议,有声音就说:青蒿素的研制是屠呦呦团队的成果,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成功。也有人问:那么多奖金她是如何处置的?
可是发声的这些人你们又站在怎样的高度去评价这样一位伟人。
药物学的研究,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要有一颗抛家舍业的决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青蒿素的研究离不开屠呦呦团队的共同努力,但是每个团队都有一个执掌船舵的船长,作为青蒿素研究的拼命三娘,也作为在此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屠呦呦在获奖的同时也会承担更大的责任。
换句话讲今天在青蒿素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没有取得成就,或者是研究上出现的不好的结果,那屠呦呦作为科研组负责人,所承担的后果也是别人不能相提并论的。
耄耋之年的屠呦呦,从25岁开始,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医药学研究,获得无数大奖,奖金的她,如今还是住在她那栋住了60年的小楼里。
她不忘初心,不追名,不逐利,在科研的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黑。一个这样的科学巨匠,斩获大奖无数的她,面对巨额奖金也是心无杂念,这样的人,何惧非议,又何必解释,质疑她的声音,又有何资格发声。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中国人,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勋章,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伟大贡献的、建立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这样国家都给予屠呦呦最高的表彰和肯定,一名中国人还有何不同之声。
这样的丰碑英模,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样也学习她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从容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