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视剧里,杨立华所占的戏份比较多,既为女子又为官,背负着太多的心酸和苦楚,是一个特殊的人物。
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战争年代,作为新知识女性的她,在选择自己命运和处理感情的问题上,也始终在权衡。
抛开政治上的那些光环不说,单就感情方面,杨立华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她仰慕瞿恩,敬重他、欣赏他、爱他,可是出于各方面的综合考虑,最终没有选择他。
两个相爱的人却无法走到一起,不能不令人遗憾和唏嘘。
当然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大时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决择,立华也不例外。
电视剧的第一集,她怀着孕肚,还没到放学就提前返回家中寻求立青的帮助,已经注定了她的人生必定是跌宕起伏。
这个孩子是董建昌的,而且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过孩子,领养了瞿恩的儿子,才园了做妈妈的梦。
杨立华是杨家长女,有着优渥的家境,美丽的容颜,聪慧的天资,被开明的父亲送去广州读书,这都是她异于常人的资本。
作为有知识的新女性,在她的身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趋利避害,选择政治立场。
她没有像别的大家闺秀那样安于现状,而是走出家门积极进取,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
遇到了老奸巨猾的董建昌,为她的一生抹上了重重的一笔。
尽管和瞿恩两情相悦,但在面临爱情和信仰的抉择时,她还是权衡利弊,选择了董建昌。
放弃了瞿恩,杨立华从内心深处觉得辜负了瞿恩,一直对他心怀歉疚。
杨立华和瞿恩都把对方当成了理想中的爱人,却因彼此的信仰不同无法走在一起,不得不分道扬镳。
瞿恩有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他亲和有礼、豁然大度、从容淡定。无论是同事、同仁,甚至是对手、敌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
瞿恩对杨立华也是欣赏的,将那份爱意埋在心底,一直没有宣之于口,只是默默地等待。
他引导着她、影响着她、把选择的权利赋予了她。直到她要去出国学习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了问题,可惜已经晚了。
就如同瞿恩对立华坦言:“不要说什么爱情可以超越一切,我们之间可以不谈主义,但并不说明它不存在。只要生活在一起,没有共同信仰怎么能好好相处?”
正是瞿恩的这种不温不热的态度,让他们之间始终炽热不起来,被董建昌率先钻了空子,捷足先登,俘获了立华的芳心。
尤其是董建昌自作主张替立华申请了留学俄国的名额,替摇摆不定的她做出了抉择,将其推向了更广阔的天空,为她以后的发展铺路搭桥。
瞿恩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大发雷霆,因为此刻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杨立华。
可惜老天已经没有给他机会了,他也明白,事事难料,此次一别谁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结局。
所以他拄着拐杖来给立华送行,并送上了母亲的翡翠耳环作为定情信物,可是那一句话终究没有说出口。
杨立华细心周到地照顾着受伤的瞿恩,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回忆往事的情景,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馨。
从这里也能看得出,他们两个人之间是有真感情的,只不过瞿恩错过了抓住她的机会。
尤其赴俄离别的时刻,看到瞿恩带病送行,立华也是喜极而泣。她欣喜地带上了那一副有着特殊意义的耳环。
那一刻,从彼此眼中看到的都是浓浓的情和意,让人痴迷和缠绵。
只是沧海桑田,时间会改变好多,包括人和事。
留学归来的立华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以及周遭的种种遭遇,让她对瞿恩的理想主义产生了怀疑。
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董建昌,从而在爱情上辜负了瞿恩,并且一直对他心怀愧疚。
后来她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营救瞿恩的妹妹,利用特权帮助瞿恩的手下,尤其是不顾风险收养瞿恩和林娥的儿子,把他当成自己的命根子一样的呵护,都是一种回馈的方式。
杨立华对瞿恩的爱是那种隐忍的精神恋爱,唯美而朦胧,却又那么深情。
和董建昌在一起后的她,将这份爱意深深地埋在了心底,转移到了瞿恩儿子的身上。
这份爱是她心底永远不会结痂的伤口,旁人不能触及。
如果没有董建昌的存在,估计杨立华会和瞿恩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瞿恩是长者、是良师益友,是她心目中的神,是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化身。
董建昌确是现实主义,老谋深算的他位高权重,对立华也是殚精竭虑,护其周全。
他和立华在一起,无法给她一个女人渴望的婚姻,但他会不失时机地给她指点迷津,引导她前进。
他对杨立华予以尊重,不是把她栓在身边。而是为她谋前程、做长远规划。
作为情敌,他与瞿恩光明正大地的竞争,在他的身上有那么一点大男子主义的情怀,让人不得不佩服。
董建昌不动声色地关心和帮助立华的家人,从他接触立青、指点、提携他。同时跟立仁也搞好关系,走的是曲线示好的方式。
董建昌的这些恩威并施的手段,跟瞿恩温吞水一样的做派比起来,高明之处不是一点点。
所以立华放弃瞿恩,最终选择了精明世故的董建昌也无可厚非,毕竟她也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