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动漫、ACG、二次元、漫画,到底应该对什么人说哪个词?如何准确表达自己想说的那个领域,传达给对方?
首先,我觉得现在有人较真儿这个问题了,证明动画漫画这个领域已经细分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你看我,我其实很少看动画,但是以前我也看动画,后来为什么不看了呢,说来话长,话长咱们就长话短说,取其精华取自糟粕,对吧。
且听娓娓道来。
严谨的说哈,动画就是动画,漫画就是漫画,两种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而且有金字塔的鄙视链存在,因为日本的动画漫画产业链比较发达,我们以日本举例。
日本的漫画会先连载在漫画杂志上,人气高的改编成动画,我们比较熟悉的《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灌篮高手》、《哆啦A梦》都是先创作的漫画,获得人气后改编成动画的。
为什么呢?漫画创作就3、5个人,组成一个工作室就可以弄了,比如富坚义博搞《幽游白书》的时候,团队大概3-4人,正好凑一个麻将桌,富坚老师还真置办了一个麻将桌。
动画团队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可就大多了,而且是出版社和电视台合作,动画导演、动画剧本、配音演员、后期制作、动画播放档期、广告赞助,这里面最重要的其实是配合动画播出的效果,周边衍生品的贩卖。
所以,漫画改编的动画,不单纯是为了还原漫画原作,更多是商业目的,这和宫崎骏为代表的动画电影还不太一样。
我喜欢管宫崎骏这种动画叫动画大电影,因为我觉得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和漫改动画是完全不同的,团队巨大花钱多,盈不盈利不知道,但是造钱是真的厉害。
比如庵野秀明1987年的《王立宇宙军》前前后后花了8亿日元(宣传+制作),按照现在的汇率是4000万人民币,80年代普通家庭的工资是30-80元之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王立宇宙军》这部动画大家可能都没怎么看过,但是庵野秀明的另一部动画,大家一定有看过的,就是《蓝宝石之谜》,曾经引起过不小的反响。
说起这个动画大电影,其实亚洲第一部是我们中国创作的爱国题材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创作于1940-1942年,导演是万籁鸣、万古蟾等人的万氏兄弟,聚集了200人的团队,花了折合现在相当于4亿人民币的资金。
《铁扇公主》在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上映,当时还是少年的手冢治虫就看了这部电影,但是这部爱国电影里宣传的是号召中国人民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胜困难,寓意就是战胜日本侵略者嘛。
所以动画大电影的文化影响和深远意义是非常大的,要是说把动画电影和少年热血类型的分集动画放在一起说,显然不那么合适。
说了这么多,这也只是絮叨絮叨我个人喜欢怎么叫而已。
其实动画也好漫画也罢,他们在世界各国的叫法都不太一样,因为日本的动漫文化时间比较久,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领域就更细分些,动画、漫画是分开的,分的有多开?富坚义博的《幽游白书》动画化的时候,他自己就说,动画和我没什么关系,那是另外一档子事。
富坚义博说的还是比较实在的,虽然我们喜欢拿富坚义博打岔,给他起了诸如“老贼”啊“麻将小子”啊什么的外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漫画家还是很接地气的,不那么做作,想干嘛就干嘛,比较真性情。
在欧美一些国家,漫画被叫作“图像小说”,我听说是因为早期的漫画太过血腥暴力,被家长反对,所以漫画为了能够上市,便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乍一听像小说,让人联想不到其实就是漫画。
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图像小说,成为欧洲漫画的一大特点,我特别喜欢一部法国的图像小说,叫《阿兰的战争》,对我看漫画的影响也非常大,我要是叫这部作品为漫画吧,也不能说不行,但就是没有图像小说更贴切。
因为它的每个分镜都类似我们以前看的连环画。
说起连环画,年轻的朋友们可能就不太了解了,那可是我们这一代80后美好的儿时支柱,连环画,当时的大人们也叫它们为小人书,很多都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改编的,到了后期连环画的流水线阶段,更是用一张图配一段话,大量创收。
不过早期由国画大师们描绘的版本,确实不可多得,比如《岳家小将》、《杨家将》、《红楼梦》。
而且上影厂的不少动画佳作都推出过连环画,像什么《葫芦娃》、《邋遢大王》、《黑猫警长》之类的,同样都是连环画,但是我更愿意叫作品的名字,不想把它们和那些流水线连环画混为一谈。
我曾经仔细研究过一版改编金庸《笑傲江湖》的连环画,一部小说的99%都被删掉了,甚至改变了大部分情节。
所以,大家知道这个ACG领域被细分了,知道动画不是漫画,或者知道动画和动漫区别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个好事。
每个人性格和他了解动漫的途径、涉及的领域都不同,叫法也就不一样了。
我还是喜欢漫画多一些。
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研究、共勉,我又要去搬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