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区的东南角有一条以浙江风景名胜莫干山命名的马路。始筑于1918年的莫干山路东起西苏州路,西至昌化路,北临苏州河,是一条承载着中国民族工业辉煌回忆的马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中,这里曾经机器轰鸣,马达声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莫干山路所在地块位于原来的沪西工业区内。该片工业区起步于19世纪后期。1889年,沪西地区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大有榨油厂(后改名为“大有余机器榨油股份有限公司”)在现西苏州路1369号地块建成投产,为民族工业在此地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随着大量外国资本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办厂,民族工业也在“兴实业、挽利权”呼声的感召下乘势而起。沪西工业区遂在这股办厂洪流中逐步形成。之后,由于该片区拥有苏州河航运便利以及地价相对低廉等优势,越来越多的民族工业企业在这片沪西热土上生根发芽并发展壮大。
福新面粉厂旧址
1
1900年,在位于现莫干山路120号的地块上,由民族实业家孙多森、孙多鑫兄弟创办的阜丰面粉厂正式建成开工。在那个年代,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孙氏兄弟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科举仕途上,而是毅然投身于振兴民族工业的滚滚浪潮之中。
阜丰面粉厂是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创办的机器面粉厂。为了能让这家面粉厂一炮打响,孙氏兄弟在办厂的各项细节上可谓下足功夫,在采办机器、聘请技师、生产管理等各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开工之初日产面粉即可达到2600包。后来,阜丰面粉厂又通过不断并进其他小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该厂生产的“自行车牌”面粉(最初称“老车牌”面粉)因质量出众,与同类洋面粉相比物美价廉,推出后不久不仅畅销于上海及江南地区,在华南、华北、东北等地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阜丰面粉厂运麦、计量、筛麦及吸灰等流程均由机械自动化管理,实现自动化生产(陈树三《上海区面粉工业概况》)。同时,该厂根据不同小麦品种所具有的化学成分不同,将七成黄皮麦与三成紫皮麦搭配使用,生产出来的面粉筋道且色泽亮白(上海市粮食局、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阜丰面粉厂“成功的秘诀”。
2
在孙氏兄弟创办阜丰面粉厂的十余年后,同样在中国民族工业史上书写下璀璨篇章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也把目光投向了这片位于苏州河畔的沪西热土。在阜丰面粉厂的西侧,由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二、四、八厂与申新纺织九厂先后开工运行。
福新面粉八厂建立之后,和二厂、四厂并列一排,东西长达1300尺,共占地56亩,南为莫干山路、西沿现昌化路、东临阜丰面粉厂、北临苏州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曹立强、周敏浩、张秀莉主编《上海普陀城区史》)。由福新面粉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以其色泽洁白、韧性好等优势行销国内数十年,后来还曾远销至世界各地。
此外,由申新纺织九厂生产的“人钟牌”棉纱也因其质量上乘,于20世纪20年代被全国棉纱同业公会一致推选为标准交易纱,用以衡量其他纺织厂家棉纱产品的质量等级,成为当时优质国货的代名词。
荣氏兄弟成功的原因在于“紧抓机遇”与“大胆超前”。1914年至1918年间,“一战”烽火燃遍欧洲大陆,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很多产品需要依靠大量进口,这就给了荣氏兄弟难得的发展良机。正是在这几年中,荣氏企业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是远销海外。
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荣氏兄弟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对于中国民族工业有利的外部条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他们必须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迅速增强自身实力,以应对今后更为激烈残酷的商场搏杀。于是,荣氏兄弟逐步加快了他们办厂的步伐。作为兄长的荣宗敬与弟弟荣德生相比,在经营思路上更具开拓冒险性。他果断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将开办的新厂进行抵押后再办新厂”,以此周而复始,并给各厂配以先进的生产机器。这种看似极度冒险的方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成了荣氏兄弟“商业帝国”迅速扩张的重要法宝。用荣宗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荣氏兄弟在面粉和棉纱两个领域内都居全国之冠,由此成了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莫干山路所在地块位于苏州河以南,故而在抗战前期受到战争影响较小,各厂维持着日常生产。1940年8月14日《申报》报道:“本市各华商面粉厂因原料存货用罄,洋麦订货未到,国货亦被阻绝,不得已全部停车,唯有阜丰、福新及华丰厂大小六七家,每天开足全车,可以生产七八万包。”
同时,另有一些受抗战影响从国内其他地区搬迁来沪的民族工业企业也选择在莫干山路落地生根。如青岛华新纱厂,于1937年起将部分设备陆续迁至现莫干山路50号,建立信和纱厂,并于1938年4月正式开工生产。这些当时身处“孤岛”的民族工业企业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加紧生产。他们的生产一直坚持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3
莫干山路同样也是一条铭刻有许多红色印记的马路。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派下,数名中共党员来到潘家湾,在阜丰、福新面粉厂组织工人建立沪西国民战时服务团,在沪西地区开展抗日救亡工人运动。服务团由失业工人、阜丰和福新面粉厂、美亚等几家绸厂及申新纱厂的工人组成,队员最多时达到千人。其中骨干分子80多人,培养训练了一批积极分子,在一些工厂中发展了抗日力量(《你知道吗?普陀这里曾写下民族工业重要篇章!》,“上海普陀”公众号)。
紧贴莫干山路南侧的澳门路150号申新九厂,也曾见证“二二斗争”。1948年,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1月30日,申新九厂7000余名工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为了生存开始举行罢工。声势浩大的罢工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忌惮,2月2日,千余名荷枪实弹的军警冲进厂区对工人开枪射击,导致3人死亡、140余人受伤、200余人被捕,酿成申新九厂“二·二惨案”。
新中国成立后,莫干山路两侧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进入21世纪后,位于莫干山路50号内的“M50创意园”带来了一股艺术清新之风。M50创意园采用“先保护、后开发”的发展模式,在对于园区内原有工业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融入各类新型文化艺术产业,为这一片老旧工业区注入了崭新的生命活力。
去年岁末,一座“空中花园”——“天安千树”在莫干山路西端亮相。这幢建造在原工业旧址上的“悬浮森林”,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西斯维克以中国黄山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合二为一为灵感设计而成,配以周边苏州河、涂鸦墙、工业历史建筑等景观的衬托,更显大气美观,为莫干山路又添了一段新的上海故事。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来源:作者:邱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