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习过很多历史人物的形象,“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写出的《悯农》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学到的第一首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陪伴了我们的童年;蔡伦,一直被认为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人;凿壁偷光的匡衡,一直被用老师和家长用来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不怕困难。
但他们真的是所谓的好人吗?秦始皇背负了千古骂名,他又一定是一个坏人吗?今天我们就想借这个机会,讨论一下关于人性的内容:到底什么才是好人?什么才是坏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人人熟知的一句话,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代表作品,他见田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感而发,本意是教育各位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但我们对于李绅的印象,也只能停留在仅仅这首诗了。因为李绅做官后,完全忘记了初衷,变成了恶霸。
李绅进入仕途,飞黄腾达之后,忘记了《悯农》,变得生活豪奢。刘禹锡曾经参加李绅的宴会,看到现场歌姬成群。并且听说李绅的用餐非常奢侈,一顿饭要吃上百只鸡的舌头。于是刘禹锡也写下了: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怪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面对平民百姓的疾苦,选择视而不见。
并且李绅为官时,非常爱摆威风,乱释淫威。他的叔叔被迫成了他的孙子的辈分,曾经跟他同科进士的同学,被他莫名其妙当成了流放的犯人。李绅晚年作恶多端,历史上著名的冤案【吴厢案】也是李绅一手为之。
李绅死后,被判为恶吏,不允许他的三代内后人为官。
而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呢?他的确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年少的匡衡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就借书来读,家里点不起油灯,就借隔壁的灯火夜读。就是这么勤学的好孩子,长大后果然也走进了仕途,算是翻身了。
在政治中的匡衡,也因为自己的才华最后位极人臣,被皇帝看中。匡衡做到丞相的官职后,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贪官,用手段私吞四万多亩土地。本来是一代能臣,最后落得罪人。
包括造纸第一人蔡伦,他也开启了宦官干政的行为。其实这一类人还有非常多,我们看到这些事件,我想做一个深层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坏人?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但荀子又告诉我们:人性本是恶的。
在这我突然想到了曾经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电影情节,这部电影里:谁才是坏人?谁又是好人呢?
程勇是好人吗?结局看来他是,但要知道,他的初衷也是为了自己积累财富,不是救人。他中途卖掉药品销售权,让人们无药可用,也是一种自私行为,为了自保。
那药贩子张长林是坏人吗?也不是,他也只是在赚钱,从头到尾,也没谋害谁。最后被抓捕后,他甚至都没有供出程勇的下落。
那格列宁药厂是坏人吗?他们打击药贩子,也是在保障自己的权益。一个药品研发要几十年,几十亿的成本,它们的专利当然不愿意有人盗用。所以它们定价高昂,又打击药贩,有什么错呢?
当然再继续细想:打击药贩子的公安局长也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执法;购买假药的病人也不是坏人,他们只想活命。
所以这就让我们出现一个认识偏差:你看到的好,和你看到的坏,到底是真的吗?
有一句话话叫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想在生活中,这个天分都会改变的。
我们现在只知道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实际上是一个恶人。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蔡伦本是一个平民家的孩子,在他出生的年代正式东汉末年的汉章帝在位。汉章帝喜欢在民间收集聪明的孩子们,放到宫里聚集起来,服务国家。但是说白了:就是把好孩子抢回来当太监。
蔡伦就是那个可怜的孩子之一。
公元75年,蔡伦仅有十岁,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命根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蔡伦小朋友,经历了什么痛苦?然后又被带进宫,远离家乡,注定难以再见亲人。
这些童年阴影,不知道会在年幼的蔡伦心里埋下什么样的烙印。“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现在这个社会,你会看到面善心恶的人,我们成为笑面虎;也能看到面恶心善的人。你不曾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痛苦,也察觉不到他以后会对社会做些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的心理都可能有一定阴暗面吧,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荀子当初之所以劝学,也是因为他坚信人性本恶,人本来是自私的。其实这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作为从黑暗森林法则里幸存下来的人类,本性里一定有一定的自私元素。否则我们怎么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存活下来,把自己发展成这么壮大的种族呢?
在我的认知里,自私算不上错误,可是我们身为社会型群体动物,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要总以自己为中心,更多的还要考虑周围人,还要考虑所谓大局。但是:大局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