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在许多人的脑海里,20世纪堪称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世纪。
人们之所以对20世纪最为刻骨铭心,既因“二战”离今天更近,也因20世纪的战争死亡绝对人数较多。不过,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在新近出版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中信出版社)一书中,作者平克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残酷和暴力更少,更加和平”。书中,平克整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融合了日常统计数据和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勾勒出了人类历史中暴力逐步减少的发展路线图。
平克关注的暴力主要是对待知觉生物的暴力行为,即谋杀、袭击、强暴、抢劫和绑架,施暴者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组织暴力涵盖了战争、种族灭绝、刑罚与死刑以及人为造成的饥荒。既然暴力呈下降趋势,问题自然而来:暴力因何而来,又因何下降?平克通过梳理比较暴力产生的复杂成因,得出导致暴力的“五个心魔”为:捕食或工具性暴力、支配欲、复仇心、虐待狂和意识形态。不难看出,在“五个心魔”中,前四个偏向个体,意识形态则主要表现在集体。到底是个体还是集体的暴力危害程度更大,很难单纯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深处隐藏的善与恶,极可能是左右暴力的源头之一。至于这种善与恶的最终走向,往往又取决于现实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平克认为,当善的力量占据上风,哪怕只是超出一点点,也极可能对恶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实际上,在暴力泛滥的年代里,大多数人对恶行不以为然,甚至不乏推波助澜者。鲁迅笔下“人血馒头”的故事即是典型案例。直到今天,崇尚暴力的现象依然常见于我们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稍稍值得庆幸的是,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善念如星星之火最终燎原。
平克将人类心底善念的“星星之火”归结为“四位善良天使”:移情,特别是同情意义上的移情;对利弊预判后形成的自制;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感;超脱有限视角的理性。人类得以怀着善念并走上扬善的光明大道,关键在于“五种历史力量”的作用:一是垄断暴力现象的国家的出现;二是商业的逐步繁荣;三是女性化现象的加强;四是世界主义力量;五是理性的滚梯。
进一步分析平克所总结的这“五种历史力量”,我们兴许还可发现,这些力量总体上又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即个体力量逐渐纳入机制,私权特别是处于传统权利低谷的群体地位得到提升。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全球化正在冲破重重障碍,让世界变得更“平”。某种意义上,暴力现象的递减,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人类各种权利变“平”的趋势。比如黑人、妇女、儿童、少数族裔等权利地位的提升,大大中和了滋生暴力的土壤。当然,这种“平权”现象与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体现在权利平等,后者仅偏重于利益分享。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尽管有启蒙运动和人道主义等因素推动了文明的进程,尽管人性“骨子里”并不乏善良的种子,但暴力的减少并非因纯粹的道德力量提升,而是体现在各阶层权利地位日趋平等。我们也许可以说,均衡种种权利的努力实际就是在减少暴力。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