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好事者,把代表中国古人智慧的俗语俚语编辑成文,一正一邪,自相矛盾,让这些平时在长辈口中颇有哲理又无力反驳的名言警句,“左右打脸”。
如果你只是想,“古代人真不靠谱,尽信书不如无书”,那恭喜你,你的理解在第一层。
如果此时,能够看到“人是活的,环境是变化的,要顺应环境进行选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那恭喜你,你的理解在第二层上。
如果你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模型,可以识别何时该选择A俗语的建议,啥时候该选择B俗语”,恭喜你,你的理解到了第三层。
如果你还能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两种选择,“生活不止是两难选择,还有很多灰色决策,还有很多中间CDEF选项,也可能更有效更解决痛点”,这时候,恭喜你,你来到了第四层。
但如果你想追上我,至少要到第五层。你能看到每一句俗语,都有前提条件,对某些人是美酒的选择,对另外一些人也可能就是砒霜。
很多大佬和名人讲出来的金句和语录都角度奇特、立意新颖、富含哲理、金句迭出、应接不暇,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事后咀嚼,又总觉得过于极端,似乎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可是也挑不出毛病来。
其实最关键的是,碎片化的只言片语,让人摸不到使用场景,根本无从判断什么条件下适用大佬的这句话,什么情况下又不需要理睬大佬的这句话,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准绳才能充分理解这句话。
所以人生中始终需要这样一个锚点,来以此为起点,决定哪些话是适合自己使用的,哪些话只能适应另外一些人。
像从0到1的商业秘诀跟从1到10和100的商业打法,必定完全不同。 马云再厉害,也不可能教全国人做生意。90分教80分,80分教70分,70分教小白,才是符合每个人的最大化利益和价值,而且90分,还真的教不好小白。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分数段,你都无法找到合适的老师,也无法得到恰当的指点,产生迅速的蜕变,可谓是事倍功半。
那么这个锚点是什么呢?
这个锚点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到哪里去?
解开这三句话并不轻松,像简单一句帕特农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却成为了人类的千年难题。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这么一段:
爱丽丝问:“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猫说:“那要看你想去哪里?”
爱丽丝说:“去哪里无所谓。”
猫说:“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
我将会用三个工具来支撑你寻找自己的锚点。
我是谁?——我区别于他人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Gallup模型
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GROW模型
我在哪?——我的手段是什么?我现在在这个路径上吗?——PDCA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