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诗在划分上属于不同范畴。
“窠臼”就是老套子。那么所有按部就班,不出新意的诗都可以归入“窠臼诗”,写格律诗吧,形式堕入窠臼。写山水、田园、心情、爱情、战争、离别吧,意境上依然不脱窠臼。因为几千年下来,文心同感,能写的前人都写尽了。
创新,哪里那么容易?
所以,要说所有写旧体诗的都是“窠臼诗人”,也没有问题。可是当下的那些现代诗,形式、意境、感情活跃浪漫,毫无窠臼,但同时正因为没有规则,让人无法判断。客气一点称为“创新诗人”,其实就是随心所欲,甚至乱来。
作为当代人,合理继承前人优秀写作体裁,算不算堕入窠臼?这其中有一个比较难把握的度。我们就用平仄格律来举例吧,要创作近体诗是必须遵守格律的,这已经被很大一部分人视为窠臼了。可平仄格律只是创作近体诗的一种工具,学会使用了,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语病,保障音律的完美。但是因为格律只有四种基本格式,在这四种基本格式之外是否就不合理呢?
当然不是,所以才有古体诗的存在。
这个度就在于创作者的把握,当我学会了平仄格律,但是格式限制了我当时用词,而在那个位置出律并不影响诗句的通顺,那就无所谓啊。这种情况是现实存在,而且非常多的。
在格律之上,游刃有余,自古以来,多有为之。
我们是否就突破了这个“窠臼”呢?是的,但是是建立在我们完全了解这个窠臼的问题所在。
至于那些并不真正了解平仄格律,纯粹随心所欲,能保证诗句的通顺也没有问题。
但是你没入“窠臼”,就不存在打碎“镣铐”,别把自己看得太高。哼几句顺口溜,心满意足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新文体的创造者”,“格律镣铐的突破者”。
很多事情自己开心就好。但是要别人认同,就不能只管自己开心就好。
所以,“窠臼诗”这个东西并不好区分。你就算三、五字分行,不押韵,我都可以说你堕入了“梨花体”的窠臼了。
关键是如何在窠臼中更合适地表达自己。诗以言志,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句子抒发了最贴切自己感情的句子,就是好诗。管它是不是“窠臼诗”?
讽喻诗在历史上大量存在,甚至在早期就是诗所存在的主要功用。
《诗经》就是早期统治者下去收集民间的诗,搜来做什么?就为了整理文化?当然不是的。在当时,诗歌作为反映民间疾苦和百姓态度的一种形式,为统治者所借鉴、发现问题,进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改革、变动。
统治者收集、制定、宣传诗,方便王侯与百姓之间的交流、统御,也方便王侯之间的沟通。像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谈判都是引用《诗经》的句子。诗在当时就是起着这么重要的功用,类似于早期的内参。讽喻诗自然是大量存在,而且也是必须存在的。
如《诗经》中的《硕鼠》,就是借助硕鼠来骂贪婪的统治者,更有甚者,如《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可算骂得狠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人老鼠都不如,干嘛不立马去死?”
这简直都不能算讽喻诗,直接就开骂了。
后来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王朝独裁的形成,各种统治方法的叠出,特别是战争、武器出政权的思想的出现,诗歌就逐渐失去了原有功用,但是区别于用来娱乐调情的词,诗还是高大上的朝堂之作。而诗的讽刺功能就变得隐晦起来。一个是王朝权利集中,地位尊卑凸显;另一个就是因为文人本身素质提高。
比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写得极其优美,后两句却明里暗里讽刺宫中和王侯家并不遵守寒食节禁火的规矩,这是一种优雅的、隐晦的讽喻。
诗以言志。讽喻也正是诗人感情的一种流露。
这种类型的诗很多很多,即便是到了当代,也还是有很多,只是更加隐蔽,更加私人,难以像古人一样敞开表露心迹。这和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有莫大关系。
或者也可以这么讲,除了那些岁月静好的诗,其它情感的诗好像发展空间都不大了。
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感情的宣泄。岁月静好是一方面,风云激荡也是一方面。只不过“和”之社会,并不需要大家来风云激荡罢了。
打油诗更是超出所有分类的一种存在。不管是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窠臼诗,不管你写什么,只要流俗了,带着那么一点点幽默和风趣,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打油诗”。
其实打油诗写好也不容易。通俗,诙谐,机心。要成为一首好的打油诗,这三者还真缺一不可。我们来看一首比较有名的:
王梵志:馒头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里面也都是大白话,但是将人比作馒头馅,将坟墓比作馒头,是有机心的佛教知识暗藏的比喻,同时让人体会到“一人吃一个”这种看破天命不可违的幽默感。
这是很好,很标准的打油诗。同时还有许多格调不高的打油诗,以低俗为乐趣,以脏字为口标,那些作品即便在打油诗类,也是下品。
窠臼诗会一直存在,也能出好诗,会有很多真心喜欢中国古典诗歌的人进入窠臼,再突破窠臼,这些人才是古诗的真正继承者。
讽喻诗前途渺茫,至少在现在看来是这样。因为社会不需要,没有生存空间,自然会隐匿。
打油诗倒是越来越多,因为幽默和接地气是普通老百姓用来释放自己的一个途径,其实就和俗语、谚语、顺口溜是一个道理。而且好的打油诗,可以在滑稽、有趣的掩饰下反映一些问题,这也算是一种出口。
再次说明,这三者的区别不是平行的,而是交错的,互相覆盖的。
总的来说,写讽喻的内容会越来越少,而其他的无论格式窠臼、意境窠臼、通俗打油、幽默打油都会一直存在甚至壮大。
因为人人都有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