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172划的汉字。
大家一看到这个汉字,可能比我当时看到它还懵。这是一个字?这个字是不是整错了?这个字谁发明的?怎么还有这样复杂的汉字,为何平时没见过?这些问题是不是大家想知道,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汉字。
这个字读“huang”,也就是“黄”的同声字。但是这个字的意思嘛就不好说了,因为查字典也查不到。但是这个字非常有意义,走之旁说明这是个前进的世界,分地上和地下,地上是雨,土上有田,象征风调雨顺,地下部分,象征地下世界,来回的云,龙凤飞升,有鹿,有山,有风,一片祥和,指我们丰富的世界,各安天命,一片祥和。如果硬要说出个解释我只能对这个字的字面解释一下了。
当然我们今天平常所使用的汉字都是一些常用汉字,并非上面这个字一样复杂少见。汉字的数量大约有十万个,但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个字而已,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就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而2000个汉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达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那么今天既然看见了这个平常见不到的字,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我们不常用,且稀奇的汉字,再看一看汉字的发展历史。
这个字读nàng,就是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如:齉鼻子;鼻子发齉。
这个算是民间造字中知名度最高的吧!笔画也很多,共57笔。这个字读“biáng”,应该是个拟声词,比如面在制作时候,在案板上会发出biáng biáng的声音。
这个字读léi,通过重复,高达160画。《集韵》中解释,这就是“雷” 的古字。
这个字读hou you,也是“ 雷”的古字,读音“猴邮”,一字双音,这个字由16个田字和8个回字组成,共128画。
这个字读Taito,读音“胎托”,84画。由三个繁体“龙”和三个繁体“云”组成。意思说法不一,有说是中国古字,表示龙在飞翔。另说是日本汉字,收录于日本的TRON计划。
这个字的读音有两种,土话读zhui,普通话读“zéi”,古时“贼”字的另一种写法,59画,意为“盗贼”。
这个字读Pia,72画。这也是“贼”的一种写法,也可读zéi。
这个字读作qūmó,意思为“驱魔”,64画。
这四条龙组合起来读zhé,也是64画。是“啰嗦”的意思。
以上这些字笔画多,读音复杂,在我们的日常中不说用,见都很少见。但是还有一些笔画少,简单的汉字,可他们也是稀奇的一类汉字。
它的读音和含义都是四,
这个字念“líng”,没错,它的意思也是零,现在常用于表示年代和页码,比如“二〇〇一”。
这个数字看起来像阿拉伯数字“1”,可是它读作“gǔn”,意思是“上下贯通”,简直太形象了!
人在水下面,表示溺水,所以在古代,“氼”和“溺”是同一个意思。现在,“氼”偶尔也用来形容“和事佬”。
它比“北”多了个底座,在古代,“丠”和“丘”是一个意思,大约就是小土山。
稀奇古怪的汉字咱们就先认到这里吧,还有许多咱们没见过,稀奇的汉字在等着大家去一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汉字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下咱们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说起汉字的发展历史,首先要说一说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其中图画说最为可靠,沈兼士先生在1927年就提出了汉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这一观点,认为在古汉字之前还有一个“文字画”的起源阶段,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而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
汉字最早的起源是一个用来记事所使用的象形文字图画,在古代,古人主要通过口传。由于口头传播的限制,它无法保存,并且在传送给第三方时会有错误。古代部落首领创造了“符号书写”,起初用不同的简单符号传递不同的信息,然后演变成象形文字,开启了人类书写的早期时代。
后面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之后出现了甲骨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从甲骨文再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都有哪些发展变化。
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最早由王懿荣发现。
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汉字又演变成另一种形体,金文。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也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到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到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到前219年)。
再到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应用而生,它又被称为“秦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一直发展到今日,汉字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经过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等等变化。到今天的各种字体百花齐放,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各种字体纷纷诞生,汉字将中国文化的繁荣展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有关于汉字的小故事。据说在明朝时期,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
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听完这个小故事大家是不是对汉字文化又进一步有了小兴趣。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汉字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系统,因而汉文化在历史上对周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汉字的发展历史,当然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汉字的历史也不列外。文中所述只是冰山一角,如有兴趣大家可以查阅史料深入了解。
文中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