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起後續各篇之例字皆為“指事”字。
《說文解字第十五上》: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所謂指事,就是以符號表示事象的意思。因為事情沒有具體之形可象,只能用抽象符號表示事情的通象來指明其事。看見它,可以識得它的事象;觀察它,可以發現它的意思。例如“上”,是指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上面;“下”,是指一件東西在另一件東西的下面。這就是指事。
(指事和象形一樣,也分正例與變例。)
一,指數目一。
甲文一、二、三、四,皆為累積筆劃,代表數目。四字到了小篆,則變為假借。
《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一之形,於六書為指事。
典籍所見:
1.數詞。最小的整數。又表序數第一。《尚書•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匹四。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2.初次。《左傳•僖公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3.專一。《禮記•禮運》: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4.統一。《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5.全,滿。《左傳•宣公十四年》:謀人,人亦謀己;一國謀之,何以不亡?
6.相同,一樣。《詩經•曹風•鳲鳩》: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7.純一,純正。《易徑•繫辭下傳》: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8.協同。《尚書•大禹謨》: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9.少許。《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0.指自身。《莊子•徐無鬼》:上之質,若亡其一。
11.古代哲學概念。《莊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2.都,一概。《詩經•邶風•北門》: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
13.忽而。《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
14.或。《莊子•應帝王》: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常用詞:一心一意 一表人才 滄海一粟 一帆風順 一絲不苟 一望無際 目空一切 一本正經 一聲不吭 一氣呵成 靈機一動 一語成讖 一知半解 南柯一夢 嫣然一笑 一葉知秋 千鈞一發 一諾千金 孤注一擲
二,指數目二。是積兩個一,代表二的數目。
《說文》:二,地之數也。从偶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易》曰:天一地二。从耦一。耦各本作偶,誤,今正。偶者桐人也,凡云偶爾用之。耦者,二人竝耕之偁。故凡奇耦字用之。兩畫當均長。今人上短下長便是古文上字。
典籍所見:
1.數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
2.兩樣。《後漢書•韓康傳》: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
3.比並,並列。《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4.改變。《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
5.不專一,不忠誠。《管子•大匡》:今彭生二於君,無盡言而諛行,以戲我君,使我君失親戚之禮命。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廢之。
常用詞:一分為二 一清二楚 獨一無二 二龍戲珠 三心二意 合二為一 毫無二致 說一不二 略知一二 一石二鳥 接二連三
三,指數目三。是積三個一,代表三的數目。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弎,古文三从弋。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三者,天地人之道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
典籍所見:
1.數詞。二加一的和。《莊子•齊物論》: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2.表示多。《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詩經•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3.反復,《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4.表序數。《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常用詞:三陽開泰 韋編三絕 三足鼎立 三心二意 約法三章 三顧茅廬 退避三舍 三緘其口 孟母三遷 三綱五常 狡免三窟
四,指數目四。
甲文、金文是積四個“一”,代表“四”的數目。到了小篆,以積畫過多不便識寫,因此,四至九數,皆是假借而來。
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四”是从“泗”假借而来。
《說文》: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囗像四方,八像分也。
典籍所見:
1.數名。《易經•繫辭上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分散,不統一。《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復說魏王)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3.通“駟”。《韓非子•愛臣》:是故不得四從,不載奇兵;非傳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
常用詞: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 四大皆空 四書五經 四海一家 志在四方 家徒四壁 危機四伏 商山四皓 朝三暮四 四平八穩
(篇首彩圖由攝影師張林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