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这期咱来八卦一下金城公主身上的几件秘闻,不得不说的故事!
来老布这儿上货的西藏导游们,都注意啦,这两期的节目是能直接拿过来,跟游客白呼的内容,都拿小本本赶紧记下来。
上一期咱们唠了金城公主出嫁的背景,说真的这次和亲的过程,真是挺曲折的。
先是吐蕃这边的和亲对象赤都松赞死了,然后吐蕃各种烂糟事。紧接着是武则天死了,唐朝这边各种烂糟事。
好容易李显又答应和亲了,婚事又被拖了好几年,最后总算磕磕绊绊地出嫁了。
但关于金城公主身上的烂糟事,还远远没完呢。
在藏文史料里,关于这位公主有三件堪称悬案的大事。
第一件是走在进藏路上的时候,未来的夫婿死了,结果被迫嫁给了老公公。
第二件是到了拉萨以后,也不知道为啥,跑到大昭寺把等身像换了。
第三件是好容易生了儿子,结果还被别人给抢走了。
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三件大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首先来说说,换老公的事儿。
在藏文史料《西藏王统记》里记载,尺带珠丹有一位纳西妃子,尊号也叫“赤尊”,她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姜察拉本。
据说这孩子长得容颜俊美、惊为天人。大家看了以后都说,这娃必是天神下凡,咱们藏地闺女估计配不上他,还是按祖上松赞干布的旧例,娶个唐朝的公主吧。
于是,尺带珠丹就派人去长安求亲。
李显知道了以后,就问金城公主,“你嫁到吐蕃愿意不?”
据说公主家里有一方宝镜,只要念动咒语,就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她拿起镜子一看,王子长得太哇塞了,满心欢喜地就答应了。
然后两边商量好婚事了,公主也上了路,结果这位姜察拉本王子,一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公主这边忽然心有所感,马上掏出镜子一看。就见那个英俊异常的王子消失了,变成了一个老头,皱纹堆垒、满脸胡须。
公主把镜子摔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时尺带珠丹就跟公主说:“本来你要嫁给我儿子,这也是天作之合。可现在我儿子死了,你也挺年轻的,要不我送你回唐朝吧。”
按说尺带珠丹也挺讲究,毕竟谈婚论嫁,是个你情我愿的事儿。现在事情有变化,主要得看当事人的意思。
可金城公主说:“女子从一而终,无论苦乐,我都要留在吐蕃”。[1]
《西藏王统记》写到这里就算完了,没写金城公主后来嫁给了谁。
但在《西藏王臣记》里面写得很清楚,王子死了以后,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也就是王子的父亲。
类似的记载,还可以在《拔协》、《红史》、《汉藏史集》、《布顿佛教史》、《贤者喜宴》、《雅隆尊者教法史》等藏文史籍看到,内容基本一致,只有细节少有差别。
比如说《汉藏史集》和《红史》里记载,王子姜察拉本不是骑马摔死的,而是因为没娶吐蕃大臣的女儿,这位大臣生气了,派人把王子给暗杀了。
那么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来说说年纪的问题。
在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明确地写着“龙年(公元704年)春,宫苑内王子野祖茹诞生。”
确定了尺带珠丹的出生年代,咱们再来说谈婚论嫁的年代。
还是在《大事记年》里记载,“狗年(公元710年),于赤帕塘集会议盟,征派赞蒙公主来蕃之物事,以尚·赞咄等为迎婚使。”
紧接着,又在同一年的条目里写着,“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之鹿苑。”
这就可以看出,金城公主当年出发,当年到达。
这些记载能和唐史完美对应,可以确定金城公主出嫁的时间,是唐睿宗的景云元年,公元710年。
有这两个时间节点,我们就能知道,金城公主进藏的时候,尺带珠丹只有6岁,他不可能有个儿子,也不可能长一脸胡子。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了,给六岁的娃娶了个媳妇,是不是有点早啊?
以现在的逻辑来说,六岁的娃娶媳妇,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了。但在古代这种事情未必不能发生,毕竟古代结娃娃亲的事情也不少见。
不过,我们说问题不能停止在感觉的层面上,咱们来捋一捋以前的数据。
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之间,吐蕃一共向唐朝求过三次亲,时间分别是658年、679年和703年,对应的赞普分别是芒松芒赞和赤都松赞。
658年吐蕃求亲的时候,在位赞普是芒松芒赞。
按照《德乌宗教源流》和《奈巴班智达传》的记载:“狗年(650),芒松诞生,……同年先祖 (即松赞干布)薨逝。”
也就是说,吐蕃求亲的时候,芒松芒赞只有8 岁 。
679年吐蕃再次来求亲,在位赞普是赤都松赞。
按照《大事记年》和《乌德宗教源流》的记载,赤都松赞生于 676 年。也就是说,求亲当年赤都松赞年仅4岁。
703年吐蕃又来长安来求亲,这时候在位的赞普,依旧是赤都松赞。当时他的年纪已经27岁了。[2]
上面三个数据可以说明,吐蕃来给赞普求亲,好像不是不太在意年龄问题,大点小点都无所谓。
从这点上也能看出来,和亲与否更取决于政治需求,而不是个人需求。这也好理解,都做上赞普了,肯定不存在找不着媳妇的问题。
所以,金城公主嫁给一个6岁的孩子,也不是啥大问题,反正早晚会长大的。再说了,从唐史的记载上看,唐朝君臣似乎不清楚尺带珠丹的年纪,可能以为他已经十四岁了。而金城公主也就是十几岁,年纪正好相仿。
等到玄宗朝的时候,唐朝君臣就知道了赞普年龄的问题,但唐朝也无所谓,小点就小点呗,也不影响啥。
比如《旧唐书·吐蕃传》里面有个记载,大臣皇甫惟明曾经和唐玄宗讨论与吐蕃议和的事。
李隆基就说了:“吐蕃赞普曾经给我写信,言语悖慢无理,我还想讨伐它呢,跟他们议什么和?!”
皇甫惟明就劝道:“开元之初,赞普幼稚,岂能如此。必是边军将领邀一时之功,伪作此书,激怒陛下。”
这意思就是,当时赞普还小,这事儿不是他干的,您就别生气啦!
另外,尺带珠丹在给李隆基的书信里,自己也提到“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构斗乱,令舅致怪。”
这段话里,除了“年纪小”以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唐蕃关系史上,大量出现“甥舅关系”(外甥与舅舅)的词段,就是出现在尺带珠丹与李隆基的时期。之前的史料,极少使用这个词汇,一般都是用“子婿”。
比如说,唐史在写松赞干布去河源接亲的时候,用得“执子婿之礼甚恭”,再比如李世民征高句丽回国的时候,禄东赞带着一个黄金的大鹅来恭贺,唐书里写的也是“奴恭预子婿”。
但是这个事儿也不是一定的。比如说咸亨初年,吐蕃使臣来到长安,李治在见他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吐谷浑与吐蕃本甥舅国”。
你看在说到吐蕃与吐谷浑关系的时候,用的就是“甥舅关系”。看起来唐朝人好像在说自己的时候,用词比较严格,但说别人的时候,就比较含混了。
不管怎么说吧,到了尺带珠丹时期,“甥舅关系”就确定下来了,成了一种官方称谓。
但是如果你仔细掰扯,就会发现这个官方称谓,还是有点问题的。
因为,金城公主被睿宗李显封为长公主,纳入了自己的家族体系,于是李隆基成了金城公主的哥哥。那按这个关系论,尺带珠丹应该是李隆基的妹夫,李隆基是尺带珠丹的大舅哥。这两个人是平辈关系,可外甥和舅舅差着一辈,有明显的辈分高低。
可双方似乎都默认了,没人在乎这里面的辈分差。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几位藏族老师。
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有一位藏族老师说:“老布啊,这个问题你不要纠缠在汉语的语言环境里,要考虑一下当时的藏语言环境,另外还要考虑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这些关系不能局限于唐蕃,还有考虑吐蕃和象雄、吐蕃和吐谷浑、吐蕃和南诏,以及吐蕃和纳西人的关系。把这些因素都综合考虑了,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背景。”
紧接着他说:“在藏语环境里,舅是个泛指词汇,并不特指母亲的兄弟,而是泛指母系亲属。其实汉语的‘舅’,也不是完全是特指,就说‘大舅哥’这个词,核心词是‘哥’,不是‘舅’。这地方的‘舅’指的不是‘舅舅’,而是联姻的家族。所以“舅哥”说的是联姻家族的哥哥,而不是舅舅的哥哥。
另外,从吐蕃和象雄的关系上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象雄强,吐蕃弱。于是在吐蕃王朝尚未建立之前,也称象雄为‘舅’,称自己为‘甥’。这是对强势一方,表示尊敬的称谓,并不表示吐蕃和象雄之间的亲属关系。
同样的例子,还有吐蕃和吐谷浑的关系。这二者之间是吐蕃强,吐谷浑弱,吐蕃嫁了公主给吐谷浑王之后,称吐谷浑为‘外甥’。
这就可以很清楚地说明,在安史之乱前,吐蕃用‘甥舅关系’来形容唐蕃关系,说明吐蕃认可唐朝的强势地位。不过安史之乱以后,两国关系发生了变化,那就得另说了。
再有一点,吐蕃在唐朝有很多留学生,他们一定知道唐朝的辈分关系。但唐朝未必知道藏语环境里的‘舅’指的是什么。所以吐蕃在用‘甥舅关系’的时候,是既满足了唐朝的面子,自己又不损失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很巧妙的处理两国关系的手段。”
这番话真是醍醐灌顶,老布赶紧去查了有关“甥舅关系”的论文,发现林冠群先生也有相似的论述。
他认为唐蕃都在使用“甥舅关系”的词,但两边对这个词的理解很不一样。唐朝基本上是理解成了“舅舅”,也就是差一辈儿。
说白了,唐朝认为嫁公主给吐蕃,意味着把吐蕃纳入了自己构建的天下秩序里,吐蕃成为接受唐朝册封,对唐朝有进贡义务,并且有和亲关系的“外臣”。
所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宗主与藩臣的关系。[3]
不过,以当时唐朝的地位来说,有这种心里有优势也很正常,毕竟“天可汗”帽子,唐朝皇帝还带着呢。
至于吐蕃呢,也确实也有个从接受这种地位差,到摒弃这种地位差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我们放在唐德宗时期仔细的讲。
下面咱们来说说,姜察拉本这位王子的事情。
这位王子不是空穴来风的幻化,他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而且确实是尺带珠丹的儿子。
他名字的第一个词“姜”,指的是地域,也就所谓的“姜域”。
一般来说,藏文环境里的“姜域”(绛域)被认为指的是纳西人。
《格萨尔王传》里面有一部姜岭大战,说的是岭国和姜国之间,为了争夺盐池爆发了战争。这地方的“姜国”指的也是云南北部的纳西人。
直到今天,云南迪庆、德钦、香格里拉等地的藏族依旧称呼纳西族为“姜”(绛) 。[4]
但是对于“姜域”所指的范畴,学界也有其他意见,比如说赵心愚老师就认为,“姜域”指的应该是南诏国,也就是大理附近的苍山洱海区域。
敦煌文献记载,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在703年冬天攻下“绛域”,第二年他继续发动进攻时,意外死于蛮地。之后,吐蕃“统治绛地,向白蛮征税,乌蛮亦款服。”
尺带珠丹执政以后,娶了一位姜域妃子名叫姜姆赤尊。她生的儿子,就是号称要娶金城公主的王子姜察拉本。
大家注意,姜姆赤尊和姜察拉本名字第一个词都用了“姜”,这种冠名方式,在吐蕃时期是不是一个惯例,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位由姜域妃所生的王子,在当时应该颇有些份量,可能是尺带珠丹非常器重的儿子。
在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记载,“739年夏,赞普以政事巡临“毕”地,王子拉本驻于“准”,猝然薨逝。”
在同一年的条目里,还写着“赞蒙金城公主薨逝”,也就是说姜察拉本与金城公主同年去世。
紧接着在741年的条目写着,“为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公主二人举行葬礼。”
要知道,王子去世及举行葬礼的记载在大事记年的案例,仅此一例,可见姜察拉本的地位非同一般。
所以李沛容老师认为,拉本王子可能是尺带珠丹选定的接班人[5],只可惜他没活到接班的那一天。
说到这里,有关金城公主换老公的问题,就已经梳理清楚了。
她肯定是嫁给了尺带丹珠,而且一开始就是要嫁给尺带珠丹,不存在姜察拉本死了,换成尺带珠丹的可能性。
因为,公主入藏的时候,这位王子还没出生呢。
这次和亲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换新郎的情况。但换的是尺带珠丹的父亲赤都松赞,而是他的儿子姜察拉本。
这就是晚期教法史料存在的问题,在很多事件的记载上存在比较明显的拼接痕迹。
比如说,文成公主嫁入西藏的故事里,也有一个本来准备嫁给松赞干布的儿子贡松贡赞,后来王子死了,转而嫁给松赞干布的说法。
之所以会这种偏差的原因,是来源于藏文史料纪年方式的不精确,容易造成年代的漂移。
就拿文成公主的故事来说,它的逻辑基础是松赞干布活了八十二岁,所以他才有机会先让位给儿子,儿子死了以后再复位执政。而如果按现在学界通行的算法,松赞干布三十四岁便去世了,根本没有时间退位,再复位。
金城公主身上的这个说法,有可能也是算错了尺带珠丹的年纪,或者是弄混了第一次求亲时的赞普是谁。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西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剧烈的动荡,尤其是吐蕃王朝灭亡时,造成了大量的文献典籍散佚。而我们在节目里不断提到的敦煌文献,又被封闭在石窟里难见其踪。
于是,在教法史料书写的过程中,没法看到之前的史料记载,只能以民间传说为了蓝本进行二次创作。
当然了,我们说藏文教法史料的问题,不是说教法史料没有价值。
即便教法史料存在年代错位的问题,但这些史料依旧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为这些史料里,保存在大量其他史料没有的社会环境信息。
所以,藏文教法史料依旧是研究西藏历史的一把钥匙。
好啦,关于金城公主换新郎的内容就到这儿啦,下一期咱来聊聊她是不是被人抢走了儿子。
参考书目:
[1]、《西藏王统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正法源流史》)_索南坚赞(著) 刘立迁(译注);
[2]、《关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对象等相关史实的考订》_石硕;
[3]、《唐蕃舅甥关系释义》_林冠群;
[4]、《从姜察拉本、姜摩赤尊到金城公主 —— 唐代汉、藏、纳三族关系的一段轶事考释》_杨福泉;
[5]、《吐蕃王朝时期的王妃身份与赞普继嗣探析》_李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