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黄先生,近10年来坚持每年体检,从未间断。去年他发现自己血压升高,血压155/100mmHg,今年体检除了发现血压高,还查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已经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他对此很是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同时得两种病。
近日,黄先生来到两江二院(中医院)内分泌科(全科医学科)门诊,专程找到主任医师、科主任麦健,希望自己的疑惑能得到解答,并能得到麦主任的指导,控制好血糖与血压。
麦主任表示,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常见的疾病,它们是“难兄难弟”, 也可以说它们是“狼狈为奸”。它们有着部分共同的发病机制,加倍损害人体血管,造成许多组织和许多器官病变。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天,一起来听听麦主任讲糖尿病和高血压那些事儿。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相似发病原因
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多基因遗传病,都有各自的遗传因素。但二者的发生,也有共同相似的后天生活因素,比如年龄增大、肥胖少动、高盐高糖高热量饮食、长期大量饮酒、社会压力大、晚睡等。
此外,各种饮料中的主要成分——果糖,也是一个主要“凶手”。大量果糖摄入导致糖尿病已经众所周知。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是,果糖诱导高血压与盐诱导高血压的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果糖还导致血尿酸升高,是高尿酸血症患者应该避免的食物。
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也可能引起高血压。因为年老、肥胖少动、营养过剩、血脂升高等原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同样剂量的胰岛素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大脑指挥系统把作用减弱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不够而“命令”胰腺增加分泌,可胰岛素分泌增加仍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于是,“命令”层层加码,久而久之,胰腺不堪重负,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耗竭,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这个过程就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早期,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不是降低,而是比正常人还要高。
大量的胰岛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同时,促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加;此外,胰岛素还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对升压物质敏感。三者共同作用,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糖尿病肾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
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达标,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和肾小球损害,这种由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病称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肾脏病的第一大病因。肾脏受损后,尤其是肾功能衰竭发生后,会分泌一种物质“肾素”。肾素激活一系列过程导致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从这方面说,糖尿病就是肾性高血压的原因。
由于高血压与糖尿病共存对人体重要脏器的“双重打击”和多重危害,国际医学界各相关指南都明确规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都是高危或极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还应该积极控制血脂、吸烟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服用中药时的注意事项
研究发现,一些中药成分(如:葛根、珍珠粉等)或中药制剂确具降压效应,与西药协同使用时有时可获不错的降压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药物对人体都有副作用,中药也不例外。中药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症用药才能发挥药效、减少副作用。有一些药物在中医上具有辛温、苦寒、补气的药效,可能会导致血压增高。高血压患者在使用时需要留心警惕,对于成分不明的中药,在使用前最好能咨询中医医师。
哪些中药服用后可能会使血压升高
麦主任列举了一些相对常见的药物,供高血压病友参考:
1.辛温类中药。此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类疾病。高血压患者使用后,容易造成动风生火的弊病,导致血压增高,如: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肉桂等。
常见药物:麻杏止咳片、干柏鼻炎片、通宣理肺丸等。
2.补气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的虚弱病症,但是与高血压的用药规律不符,并且可加重肝阳上亢、血压增高。
常见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甘草等。
3.温补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原阳虚弱类疾病,有助阳化热的药效,但是高血压患者使用后易导致肝阳上亢更加难以平复,导致头痛、头晕、血压猛升,甚至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如:鹿茸、海狗肾及其他动物的生殖腺等。
常见药物:参茸鹿胎丸、龟龄集等,也包括含有此类成分的药酒或泡酒。
如果您或者身边的人患有糖尿病与高血压,或想了解相关知识,欢迎至重庆两江二院(中医院)一楼内分泌科(全科医学科)咨询、就诊,医护人员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健康传播,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收到后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