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靠海吃海的荣成人来说,赶海拾海鲜很平常。因季节不同,一年四季采捡到的海货也就不同。夏季沙滩上人头手动攒动,挖蛤蜊、捡尖虫、抓小蟹。冬季海水冷凉,海蛎子、泥蚶、海蛭肉质饱满、口感鲜美。冬日里,寻一阳光和煦的日子,趁着潮水走低,打海蛎子、捡海螺、找泥蚶、拾紫菜、捡裙带菜......体会别样的海趣!
冬天海趣
刮北风的天气里,海潮退却后,滩涂石硼上会出现一些香波螺。无水地方没有波螺,波螺大都生长在石硼与海水之间。圆圆的波螺紧紧吸附在石硼上,很少跑动,只固定在一个地方,轻轻用力就把它掰了下来。
大海退潮,海边礁石露岀水面,赶海人就打海蛎子。打海蛎子名是打,实则多是用蛎钩子撬,将蛎钩子尖头插进海蛎子缝隙,只轻轻一撬,蛎壳即开,露出鲜活饱满的蛎肉,放进随身携带的器容里。
泥蚶因其肉饱含“血水”,被民间以“吃啥补啥”所哄抬,有“血蚶”之称。泥蚶外壳上长着一道道竖条的黑色毛绒,善于在刚退潮的沙面下隐身。退潮后的海滩,会留下一道道的凸凹痕迹,泥蚶将身子钻进沙子下面,在沙面上留下一条似开不开的小口子,一张一合,赶海人发现了这种伪装就知道下面肯定是它了。
海莴苣、骆驼毛、海葛子、海谷穗子、裙带菜等,与陆地植物正好相反,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季,才会在海边长出来,冬天大风刮到海岸,捡拾回家包成海菜包子,是陆地上任何一种蔬菜做的包子都不能比拟的。
车辐条钓海蛭、盐诱海蛭、大船拖海蛭成为冬日海趣一景。船拖海蛭,渔人尽管穿了水裤、水鞋,戴着手套,赶海人的双手和双脚敌不过刺骨的海风和冰凉的海水,但天越冷,收获哦海货鲜度越高,他们说海边儿的人,不怕冷,已经习惯了!
赶海工具
赶海的工具五花八门,归纳起来要有手套、小篓(或网兜)和钩子、铲子四样工具。
手套是必不可少的,少了手套,赶一场海下来,手掌往往被海边的石头、蛎皮划的伤痕累累。
小篓和网兜是用来盛海货的,也可以用小桶等代替。
钩子一般都是自己做的,用来钩住石头翻个身,拾石头底下的海螺或捉石头底下的小螃蟹,也可以用来把石头缝里的海货钩出来。
小铲子一般用来起礁石上的海蛎子,也可以用来挖沙,从中拾捡花蛤,还可以用来挖海葵和洞里的螃蟹。
赶海收获的海货自己吃,也有一些村民赶到海货后到市场去卖。因为是赶小海收获的海货,新鲜味道好,往往一到市场上,不一会儿就会抢光。
常赶小海的人都知道赶海时带点食物。因为赶海是个体力活儿,赶不了一会儿,就会又累又饿,所以需要补充点营养。过去海边的人们一般会带着自家玉米面做的饼子,无论天气多少冷,就着刚撬下来的生蛎子肉吃,也不会坏肚子,那个味道才叫鲜,那种滋味才叫美,那种感受才叫绝!
赶海地方
荣成千里海岸线,适合赶海的地方很多。
青鱼滩,桑沟湾和爱伦湾交汇处,过去成群的青鱼聚集在海湾产卵,鱼儿打漂跳跃,此起彼伏,青鱼滩村因此而得名。
蜊江海边,环境优美,但不要沉醉。每翻开一块石头,都会有惊喜,螃蟹、香波螺……由于这里礁石遍布,上面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只要有耐心,一会功夫收获一小桶蛎肉不在话下。
八河港一带沿海滩涂主要盛产牡蛎、鲜蛤、牛眼蛤、海红蛤等。最丰富的是鲜蛤,大都生长在滩涂沙土里,长着浑身的花纹,既小又特别精细,繁殖力相当强,群生群长。
石岛流口退潮后平坦的滩涂上,花蛤、蛏子是这里最丰富的海鲜。紧挨石岛滨海公园,岸上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耸立,在这里赶海就像躺在城市的怀抱里一样,舒适、惬意。
何时赶海
“赶海”就是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荣成古谚说“初八二十三,正晌半夜干”,意思是农历每月初八和二十三,中午12:00和晚上12:00左右是干潮,也就是海水水位降到最低点,是赶海的最佳时间。然后,每隔一天往后推45分钟左右,例如,初九和二十四的最佳赶海时间在中午12:50左右,依此类推,自然能算出最佳赶海时间。
看潮水,还要看风向、海域。连刮几天北风,忽然停风,不管是白天或黑夜,枯海的时间将最大,赶海人最喜欢这个时间去“赶风海”。总之,看潮水不能死板教条,经常赶海自然会掌握一些规律了。
注意事项
当然,赶海也有危险,需要当心暗流、旋涡,防止溺水。赶海的时候,最好穿胶鞋,礁石上有一层青、褐色的藻类,容易滑倒。遵守海上有关管理规定,不能进入养殖海区进行捕捞、垂钓、赶海等。